陳水源先生仙逝紀念文 【感懷「水源伯」陳水源先生】 李明宗

感懷「水源伯」陳水源先生

作者 李明宗

 

陳水源先生是觀光界與林業界的先進,於民國110年6月25日仙逝,享壽85歲。

 

陳水源先生是此領域的老前輩,且為人熱心親切,大家都暱稱他為「水源伯」。他的經歷極為豐富多元,在國內外諸多重要職位任事都戮力貢獻;而又勤於讀書與筆耕,著作等身,主題類別固然繁複多樣,但總以尋求台灣主體性為依歸。

 

「水源伯」古道熱腸、熱情洋溢,對於與人為善或提攜後進皆不遺餘力,但其個性耿直率真,往往看到認為不對的事物就當面指責,有時候難免會令當事人覺得不太自在,但事後想想,他所說的或許也不無道理,更何況其動機從來都是良善的,因而大家也都能理解。若換個角度觀之,在官場上歷練一輩子還能保留這樣真誠的特質,其實是相當難能可貴的。

 

「水源伯」一生經歷過太多的人、事、物,個性既詼諧又正直,非常鮮明,想必和他接觸過的人多少都有所感受。我身為晚輩,就略述和他的交往因緣,敬表對這位篳路藍縷的先輩之感念與感佩。

 

我是士林人,家母畢生於士林國小任教,和陳先生的夫人魏梨芬老師是同事,家母也教過他們的小孩,他們也住在士林。我於民國72年8月在美國取得「公園與遊憩」碩士學位,回國後確定會到台北政府公園管理處工作,當時雖已認識台大園藝系凌德麟教授、林晏州教授、許榮輝老師等,但對於國內休閒與遊憩界的人士認識的還很少,很慶幸透過家母的關係去陳先生家拜訪,而也由於他的介紹才有機會到台大森林系拜見陳昭明教授。

 

印象很深的是陳教授穿著短褲,翹著腳正在翻閱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,初次見面,互相不了解對方的人格特質或思維取向,當然也難以談得深入,但由於有此機緣,嗣後又經過數年的交往與交流,陳教授和我理念相當投和。77年成立「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」,陳教授擔任創會理事長,而林務局的林朝欽先生短暫擔任秘書長後,就由我一直擔任秘書長到陳教授任期屆滿,期間辦過不少國內「休閒研究」先驅性的研討會,例如「休閒面面觀研討會」、「休閒與空間研討會」、「休閒與大眾文化研討會」、「休閒教育研討會」、「海岸休閒研討會」、「婦女休閒研討會」等。嗣後凌德麟教授擔任第二屆理事長,我還持續此工作,但一段時間後因為公職業務繁忙,難以兩面兼顧,才卸下秘書長職。我能有這樣難得的人生經歷,並對休閒遊憩的學術發展略盡棉薄,非常感謝陳先生的引薦和陳教授的信任。

 

關於「戶外遊憩學會」的成立,陳先生也居功厥偉,以下是由他的《人生自述》一書中摘引的資料:

 

 

【自陳昭明教授學成歸國開闢休閒研究的領域,在執教的環境中能與其共同激盪創意的同好為數有限,而其他專業領域有心投身休閒研究的學者也會有同樣的困境,若能邀集不同領域的同道中人集思廣益該有多好,於是在1988年2月2日正式成立「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」,籌辦經過略如下述:

 

一、1986年7月9日,向內政部提出申請,發起人計三十名,其中農委會1名,觀光局6名,林務局11名,教授12名;其中陳昭明教授、觀光局游漢廷副局長及陳水源副組長同為發起人。

 

二、經過三次籌備委員會之商討,研訂〈學會章程草案〉及「年度工作計畫草案」報內政部核備。

 

三、內政部於1987年11月19日,以台(76)內社字第550155號函准予成立「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」。

 

四、1988年2月2日,假台北市杭州南路之林務局召開成立大會,通過〈學會章程〉計七章二十八條,77年度工作計畫,77年度歲入歲出預算,並選出陳昭明教授為首任理事長,常務理事為凌德麟教授、游漢廷副局長、陳水源副組長、李嘉英技正、林景風技正、和林基王局長共6名,理事為林晏州教授、王鑫教授等14名,常務監事為農委會技正李遠欽,監事為王德春教授等6名。】

 

我和陳先生雖然都在公部門服務,但並未共事過,然而由於有前述的私誼,他擔任觀光局技術組組長時,我常到他辦公室走走,倘若書櫃中有已經不需保留的研究報告,我就斗膽地索取。他對觀光休閒的學術很有研究的熱忱,民國74年,在圓山大飯店曾舉辦過一場非常盛大的國際研討會,他相當重視,研討會之前一兩個月,就很積極地與我談到此行的學者以及相關的重要論文等,有次我和他共用中餐後回到其辦公室,仍然攤開英文學刊持續討論,那時照說應該是午休的時間,恐怕他也頗有睏意,談著談著眼睛一直要閉上,但還繼續撐住。我眼見此情景,是相當感動的,一個上了年紀的中階主管,還有這樣奮力求知的精神,這在公務人員中恐怕不多見。

 

之後就打鐵趁熱,趁著國際研討會的舉辦,我和他合譯了Roger N. Clark & George H. Stankey的《遊憩機會序列——一個可供規畫管理及研究的架構》,並由觀光局印製成冊,在研討會時發給與會的人員,想必對於大家理解 “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” (R0S) 甚有助益。後來此理念蔚為風行,甚至有學者反省其已被運用得太浮濫,開玩笑地說:「做什麼規劃都要ROS一下!」。目前休閒遊憩學界幾乎人人都知曉此理念,而這正是該次研討會引進台灣的。

 

此外,在六、七零年代,美國耗費了約20年企圖研究出比較客觀的「遊憩容納量」 (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),但最終卻發現非常困難,因而學界另起爐灶,提出「可接受的改變程度」 (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. LAC) 之理念,這也是那次研討會的重點議題。嗣後,我和他也合譯了George H. Stankey的《遊憩規劃中的容許量——一個可供替選的理論架構》。

 

陳先生待人相當寬厚,對於亦師亦友的陳昭明教授更是尊敬,當他還在國內任職,尚未被派駐芝加哥以及大阪擔任辦事處主任,大約三個月就邀集好友餐敘,陪賓人選或許會有變更,但主賓必然是陳教授,我忝為後生小輩,很榮幸也常有機會參與,因而得以認識各領域之精英,是人生難得的因緣。

 

家母晚年中風居家,過年過節,陳先生常與魏老師前來探望家母,還是一樣很熱心,他覺得阿斯匹靈對心血管頗有助益,就會不厭其煩地說明其功效,並叮嚀務必要服用。

 

陳先生晚年著有厚達1072頁的《人生自述》,其副標題是「一位牧童勤學勵志經歷」,或許這也可做為他一生最簡練的寫照,勤勉奮發,孜孜不懈;他已經圓滿地達成人生目標,且對世間做出了極大的貢獻,如今移民天國,可以放下一切,於佛界淨土安息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附錄)    【陳水源博士的資歷】

 

陳水源博士是台灣彰化人,民國26年生,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系畢業,交通大學管理學碩士,台大森林研究所農學博士。陳博士服務公職四十餘年,曾任省立員林高農教師,彰化二水初中暨國中訓導主任、教務主任兼代理校長,台北市政府陽明山管理局及建設局林務股長,歷任交通部工程司、技術組、企畫組組長,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,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,交通部觀光局派駐日本大阪及美國芝加哥辦事處主任,並擔任台灣觀光協會大阪事務所所長。

 

【著作】

《觀光、遊憩計畫專論》、《遊憩機會序列研究專論選集(一)(二)》、《盆栽百科》、《景園樹木》、《臺灣歷史的軌跡》、《臺灣歷史的傳承》、《傑出航海家─鄭和》、《臺灣三十三觀音巡拜》、《隱元禪師與萬福寺》、《日本傳統陶藝》、《信匡旅美隨筆、遊踨、友誼》、《信匡獻心花東陲、大阪見聞》、《人生自述》、纂修《臺灣陳氏道明公後裔族譜》、《浮生若夢中的西洋哲學家》、《二十世紀前世界茶葉的沿革與演遞》、《臺灣人應有的歷史觀》暨《人類歷史與文明的演遞》,編譯《常識》。